• <rt id="qkumq"></rt>
    <li id="qkumq"><dl id="qkumq"></dl></li>
  • <rt id="qkumq"><acronym id="qkumq"></acronym></rt>

    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公布,其中武穴1人上榜!

    資迅| 2024-01-28| 0

    好消息

    2018年才過幾天

    小編就帶來好消息啦!

    文化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湖北有46人入選,其中武穴1人上榜。

    藝癡者技必良。每位非遺傳承人,都很好地詮釋著“工匠精神”,他們用精巧的技藝與精益求精的態度,將先輩留下的文化財富傳承下來。

    ■1.木蘭傳說

    《木蘭傳說》的故事始于隋唐時期,以早期中國民間口頭語言的流傳為主要特征,后以出現完整簡練的文字形式為主要特征。2008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都鎮灣故事

    都鎮灣故事內容涵蓋了神話傳說、生活故事、鬼狐精怪等多個領域,有征戰兵謀、善惡恩仇等不同類型。以十五溪故事為代表的都鎮灣故事數量龐大。

    ■3.黑暗傳

    《黑暗傳》以民間歌謠唱本表現,被稱為漢族首部創世史詩,從明、清時代開始流傳。2011年,《黑暗傳》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三國傳說

    目前,在湖北地區廣泛流傳著劉備、諸葛亮、關羽、曹操、孫權、周瑜、黃蓋等三國人物的傳說;也有許多地名的傳說,如古隆中、赤壁之戰、長坂坡之戰等古戰場;還有地方風物和習俗傳說,如《龍鳳配》《諸葛菜》等。

    ■5. 尹吉甫傳說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追尋著《詩經》的采風者、編纂者,他就是中華詩祖、2500多年前輔佐周宣王,被贊頌為“文武吉甫,萬邦為憲”的西周太師尹吉甫。尹吉甫是哪里人?經多年考察,尹吉甫是湖北房陵人,即現今湖北房縣人。

    ■6. 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又稱薅草號子,俗稱“打鬧歌”。是土家人在薅草季節,聚集數十乃至數百人在進行集體勞動時,請兩名歌手一個擊鼓,一個敲鑼面對薅草的眾人,隨著鑼鼓聲的起起落落而吼唱的一種土家族民歌。

    ■7. 嗩吶藝術(沮水嗚音)

    沮水嗚音(原稱巫音)在??得耖g流傳甚廣,大凡婚喪嫁娶,皆可聞其聲,它是保康的一大特色。它最初興起于民間。楚定都丹陽后,嗚音又由民間走入楚宮廷,奉為楚國國樂。

    ■8. 嗩吶藝術(嗚音喇叭)

    “嗚音喇叭”屬道教音樂,最早產生于春秋時期,原為楚國宮廷音樂,創始人為宮廷樂師師曠,后流傳到民間,傳統曲牌約一百多種,是楚文化僅有的活態遺存,因而史學界稱為楚樂的活化石。

    ■9. 嗩吶藝術(遠安嗚音)

    遠安嗚音流傳歷時近200年。嗚音樂器形似嗩吶,但實質又不相同。因演奏技法的特殊性,賦予各個樂音以獨特的韻味,極具地域性特征,對研究中國傳統音樂、道教音樂及遠安當地民風、民俗具有一定價值。

    ■10. 枝江民間吹打樂

    枝江民間吹打樂的活動,經過多年來的發展衍變,已形成了一種普遍、實用和極具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化風俗。其主要通過民間的婚喪嫁娶以及各種慶典風俗活動配合民間舞蹈等音樂形式表現出來。

    ■11. 鑼鼓藝術(鄂州牌子鑼)

    鄂州牌子鑼是流傳于湖北省鄂州市城區及其周邊農村的民間吹打樂種,其歷史悠久,傳統深厚,是當地民俗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2. 利川燈歌

    利川燈歌是起源于利川市柏楊一帶的傳統民間舞蹈。利川燈歌中的眾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脈相承。有記載從清朝開始,群眾逢年過節、喜慶集會、玩彩龍船時都要唱燈歌。

    ■13. 天門民歌

    天門民歌有其獨特的風格特色,不同于草原民歌的遼闊悠長,也不像新疆民歌那樣歡快跳躍、節奏明朗,天門民歌旋律優美抒情,如行云流水、曲調嫵媚纏綿、純樸甜美、委婉動聽。

    ■14. 龍舞(高龍)

    漢陽高龍是湖北特有的一種龍燈藝術,盛行于武漢市漢陽區的江堤鄉、永豐鄉及蔡甸區部分地區。它起源于唐代貞觀年間,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15. 龍舞(潛江草把龍)

    潛江草把龍因采用稻草扎制而得名,形成歷史久遠。據董仲舒《春秋繁露》記載,楚地最早舞草把龍燈見于漢代。

    ■16. 土家族擺手舞(恩施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擺手舞它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它集舞蹈藝術與體育健身于一體,有“東方迪斯科”之稱。

    ■17. 土家族撒葉兒嗬

    撒葉兒嗬是湖北清江流域中游地區土家族的一種祭祀歌舞。它在土家山寨流傳了數千年之久,風格雄壯威猛,充分體現了土家漢子雄渾剛勁、粗獷豪放的個性。

    ■18. 燈舞(鄖陽鳳凰燈舞)

    鄖陽鳳凰燈又稱玩鳳凰、鳳凰舞,鄖陽鳳凰燈是楚人崇鳳的活化石,具有多種類本土文化綜合特性和民族文化特征,是中國民間舞蹈中唯一的燈舞藝術形式,有著重要的研究和藝術價值。

    ■19. 越調

    越調是河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陜西東南部等省市,越調的主奏樂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來一般用墜胡。

    ■20. 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21. 漢劇

    漢劇,舊稱楚調、漢調(楚腔、楚曲),民國時期定名漢劇,俗稱“二黃”。漢劇是湖北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境地內長江-漢水流域,以及湖南、陜西南部、四川和廣東部分地區。

    ■22. 荊河戲

    澧州荊河戲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荊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個傳統戲曲聲腔劇種,歷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臺戲等名稱,抗戰期間又曾被叫作楚劇、漢劇、湘劇,1954年正式定名為荊河戲。

    ■23. 楚劇

    楚劇,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孝感市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傳統聲腔劇種之一,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歷史。

    ■24. 荊州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原稱沔陽花鼓戲,1954年命名為天沔花鼓戲,1981年改稱“荊州花鼓戲”,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發源于湖北沔陽州一帶,是湖北省江漢平原地區備受觀眾喜愛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

    ■25. 黃梅戲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并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26. 儺戲(恩施儺戲)

    恩施儺戲是湖北民間戲劇種類之一,表演形式豐富多彩,其行當有生、旦、凈、丑四行。劇目分正邪八出其表演形式豐富多彩,表演難度表演功力相當深厚被稱做“中國戲劇活化石”,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7. 花鼓戲

    花鼓戲又名挑香擔,屬小戲,因其題材來源于農村生活,劇情簡潔明快,曲調活潑流暢,又是用當地方言演唱,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農民喜愛。

    ■28. 南劇

    南劇又稱南戲、施南調,俗稱“高臺戲”或“人大戲”,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方戲曲劇種。起源于鄂西容美土司時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29. 湖北大鼓

    湖北大鼓原名“鼓書”,又稱“打鼓說書”、“打鼓京腔”等,是一種流行于孝感、黃岡和武漢一帶的傳統說唱藝術。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后,在湖北省內廣泛流傳。

    ■30. 武漢雜技

    武漢雜技既有險峻壯美、超群拔萃的高難技巧,又有贊美生命,展示人類智慧的藝術意蘊。2014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1. 岳家拳

    岳家拳是中國較為完整地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拳術之一,為民族英雄岳飛根據自身所學結合與敵作戰中實戰而創立,傳說為內家拳形意拳母拳,流傳至今已800多年。

    ■32. 木雕(通山木雕)

    通山木雕是以湖北通山縣及其周邊地區的果木和雜木為主要原材料的板材上進行的藝術加工和創作,以平面浮雕為主,特別是深度浮雕和多層次鏤空雕最為常用,讓人覺得“畫中有戲,百看不膩”。

    ■33. 麥稈剪貼

    麥稈剪貼是傳統民間工藝品,一般運用國畫形式構圖,利用麥秸自然光澤和搶撕成絲的特性,經燙色或染色,用“撕、剪、刻、搶”等特技工藝,或平貼,或直接用麥秸逐層粘堆而成畫面。

    ■34. 漢繡

    漢繡,中國特色傳統刺繡工藝之一,以楚繡為基礎,融匯南北諸家繡法之長,揉合出了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繡法。1910年和1915年,漢繡制品在南洋賽會和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35. 民間繡活(紅安繡活)

    紅安繡活是紅安縣地方傳統刺繡活動的簡稱,紅安繡活是紅安地區源遠流長的一種民間文化行為。歷來就有“黃安(今紅安)“無女不繡花”之說,凝結著婦女的智慧巧思。

    ■36. 民間繡活(陽新布貼)

    陽新布貼是湖北省黃石市的地方傳統工藝美術品,當地農村婦女用縫衣時裁剪下來的邊角,多在黑色或深藍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貼成的各種五彩斑斕的圖案。

    ■37. 糖塑(天門糖塑)

    天門糖塑興于明代,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也有1400年的歷史,由吹、拉、搓、扯、捏、壓、剪等技藝塑制成形。

    ■38. 綠茶制作技藝(恩施玉露制作技藝)

    恩施玉露制作技藝于清朝康熙年間由施南府黃連溪一蘭姓茶商,按陸羽所著《茶經》中的“蒸之、焙之”工藝壘灶制茶,并將其進貢給當地土司和當朝皇帝,獲“勝似玉露瓊漿”盛贊,故名恩施玉露,它是我國現存唯一的蒸青針形綠茶。

    ■39. 中醫診療法(鎮氏風濕病馬錢子療法)

    鎮氏風濕病療法及馬錢子秘方起源于1899年,對馬錢子通過去皮、砂炒等秘法炮制和獨特的臨床配伍,經過百余年的臨床實踐和不斷完善,隨癥配伍后具有益氣養血、強筋壯骨、祛腐生機、通絡止痛、固本祛邪之功效。

    ■40. 端午節(屈原故里端午習俗)

    屈原故里端午習俗,是湖北省秭歸縣的傳統民俗節慶習俗,端午節當天,人們以龍舟競渡、包粽子、插艾草等習俗,寄寓奮發有為、力爭上游、辟邪避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41. 端午節(澤林旱龍舟)

    澤林旱龍舟是湖北省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澤林人紀念屈原以“旱龍舟”為主要載體。時至今天,旱龍舟的主題思想,龍船、人物的巧妙選用和布局,以及精美逼真的形象制作,真可謂堪稱一絕。

    ——延伸閱讀——

    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要具備哪些條件?

    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符合下列條件的公民可以申請或者被推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一)掌握并承續某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在一定區域或領域內被公認為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

    (三)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

    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人員不得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要做些什么?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應承擔以下義務:

    (一)在不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根據文化行政部門的要求,提供完整的項目操作程序、技術規范、原材料要求、技藝要領等;

    (二)制定項目傳承計劃和具體目標任務,報文化行政部門備案;

    (三)采取收徒、辦學等方式,開展傳承工作,無保留地傳授技藝,培養后繼人才;

    (四)積極參與展覽、演示、研討、交流等活動;

    (五)定期向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門提交項目傳承情況報告。

    認定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將會得到哪些支持?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應采取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方式,全面記錄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掌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技藝和知識等,有計劃地征集并保管代表性傳承人的代表作品,建立有關檔案。

    各級文化行政部門應對開展傳習活動確有困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予以支持,支持方式主要有:

    (一)資助傳承人的授徒傳藝或教育培訓活動;

    (二)提供必要的傳習活動場所;

    (三)資助有關技藝資料的整理、出版;

    (四)提供展示、宣傳及其他有利于項目傳承的幫助。

    對無經濟收入來源、生活確有困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門應積極創造條件,并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進行資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相關推薦

    揭秘非遺春節背后的風水文化與傳統習俗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資迅 103 2025-05-11

    什么是文化遺產_文化遺產的定義和分類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資迅 101 2025-05-10

    文旅與數字化運用開啟香格里拉非遺新篇章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資迅 55 2025-05-09

    妙筆油紙傘 傳承非遺夢 | 辛厝寮小學開展油紙傘彩繪活動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顒娱_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資迅 130 2025-05-08

    溫州這戶人家追風100多年,入選非遺名錄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

    資迅 96 2025-05-07
    微信二維碼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国产小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 小莹与翁回乡下欢爱姿势|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 日批视频app|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日本人视频jizz69页码| 日本久久中文字幕| 无码av岛国片在线播放|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少妇大叫太大太爽受不了| 少妇AV射精精品蜜桃专区| 女同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a| 国产精品素人福利| 国产日韩欧美三级|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爽爽爽| 四虎影视永久免费视频观看| 午夜a一级毛片一.成| 亚洲色图第四色|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 | 国产XXXX99真实实拍| 免费无码专区毛片高潮喷水|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不卡视频 | 久久一区二区精品综合| 一区二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99re热视频这里只精品| 欧美成人18性| 美女扒开粉嫩尿口漫画| 特级av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一级片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中 | 丰满爆乳一区二区三区|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老妇一性一交一乱|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字| 欧美大片va欧美在线播放| 日本特黄在线观看免费|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