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尹曉宇
1月6日晚,非遺煥新紀實節目《新生萬物》在江蘇衛視開播。節目聚焦“新生”,一方面用發現者和體驗者的視角,陪伴觀眾領略非遺技藝如何在歲月傳承中歷久彌新;一方面以參與者和助力者的身份,挖掘文化精萃,打造非遺文創,為非遺“新生”賦能。
首期節目圍繞主題“故鄉就在我們的味蕾里”,走進江蘇揚州富春茶社,以深度體驗國家級非遺項目“富春茶點制作技藝”的方式,感知技藝之美、匠心之美,品味傳統之美、生活之美。
為了讓觀眾更好理解非遺文化的內核,《新生萬物》追古溯今,并重點關注人的故事、人的情感和人的精神,用“平凡之處見真章,細微之處顯光華”的生活視角,解碼文化傳承。
首期《新生萬物》從揚州作為“世界美食之都”的歷史底蘊講起,探究富春茶社的“文化基因”。伴隨隋唐大運河的開通,揚州因水而興,富庶的揚州鹽商塑造了揚州人的生活講究。
一壺水煮三省茶,百種點心齒留香。137年來,富春茶社將花、茶、點、菜結合,色、香、味、形俱佳,閑、靜、雅、適取勝的“富春味道”鐫刻在了一代又一代揚州人的味蕾記憶中。成就這一切的,是富春茶點的制作者們對待食物、對待食客始終如一的態度。
首期《新生萬物》,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和楊瀾以向非遺傳承人“拜師”學藝的方式,挑戰制作三丁包、翡翠燒賣、淮揚名菜燙干絲,在選料嚴格、制作精細、造型講究的技藝體驗中,感受富春茶點的制作者們精妙絕倫的手上功夫,以及對所從事職業的熱愛之情與敬畏之心。
在富春茶社,很多員工從學徒干到退休。從富春茶點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徐永珍、淮揚菜泰斗居長龍60多年如一日的執著堅守,到每個包子32個褶、每塊老白干橫批成30片的精細工藝……正是匠人們對美食藝術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讓“富春味道”成為了一種揚州人情感的代名詞。
《新生萬物》還特別通過外賣任務,走進揚州百姓的生活場景,聆聽他們講述“陪臺灣舅公吃包子”“那是媽媽走的時候留在冰箱里的食物”“買六籠包子去新加坡看女兒”的情感故事,品嘗食物承載著的記憶與情愫,咂摸味蕾里藏著的鄉愁。
“在這樣一個智能時代,很多事情的確是可以用機器做,但是手工做出來的那個感覺就是不一樣,這里面是有靈魂的,因為人把感情放進去了。”發起人楊瀾在節目中說。
《新生萬物》在講好非遺故事的同時,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文化敬意。節目秘密籌劃了一場“富春家宴”,為富春茶社的大師們奉上“擇一事,終一生”的榮譽證書。
如何將可貴的非遺精神發揚光大?又如何讓非遺的“新生”擁有更多的可能?《新生萬物》基于“‘遺產’更應該被看作是‘財富’”的理念,積極發揮文藝節目的橋梁作用,在邀請文化大咖實地探訪、立體解讀、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萃的基礎上,聯手新銳設計師們攜手打造非遺文創,以專業化和年輕化的雙視角,為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智庫式的服務。
首期節目為富春茶點量身定制煥新思路:單霽翔提出建立一個企業博物館,讓大家一走進陳列室,就能對這家有著137年傳承的茶社肅然起敬,也能讓一代代的員工從中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和文化的自豪;設計師胡傳健、于進江以“文化”為創新主題,提出了打造糕點磨具和文創瓷器的創意,他們帶來的不僅是包裝上的新生,還有傳播上的新生。
上一篇
近日,記者來到高碑店的北庫小鎮,與非遺剪紙傳承人一起,揭秘剪紙里的詩韻春秋。隨著畫卷徐徐展開,高碑店非遺剪紙傳承人劉和芹為我們展示了她創作的《九龍圖》。除此之外,高碑店還多次舉辦非遺剪紙進校園活動,這不僅是對剪紙的傳承,更是一場“潤物細無聲
這不僅關乎文化的傳承,更關乎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讓非遺更好地服務于當代人。面對現代化的挑戰,如何才能保留非遺的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適應當代觀眾的需求?文化是活的,非遺的保護與發展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和創新。總之,讓非遺文化在現代科技中煥發新生,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和展示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優秀成果。日前,我縣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進課堂活動在縣實驗小學勝利路校區舉行。課堂上,非遺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了我縣非遺項目,讓孩子們了解“非遺”,通過一段快板評書
起承文化認為,保護中華傳統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發展,通過藝術探索與創新,尋找傳統文化與當下生活的連接點;通過社會廣泛參與,實現文化保護的社會性;探索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徑,讓中國傳統手工藝術發揚光大。
《夢幻西游》電腦版非遺守護計劃第五站——民族樂器制作技藝。為了讓更多人接觸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了解五弦琵琶,夢幻西游與滿瑞興合作,通過最新的途徑,宣傳最傳統的文化。此次聯合旨在讓更多年輕人了解琵琶,共同守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