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楊昌芹在處理竹子。王長育 攝
(兩會人物)90后“竹編姑娘”楊昌芹:讓非遺“潮”起來給傳統一個未來
中新社貴州赤水3月1日電 題:90后“竹編姑娘”楊昌芹:讓非遺“潮”起來給傳統一個未來
作者 周燕玲 田婷婷 陳俁
“大家好,我是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也是赤水竹編非遺的第六代傳承人,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是漫山遍野的竹海……”站在貴州省赤水市的一片竹林中,楊昌芹拿出手機正在錄制Vlog向網友介紹家鄉的竹產業。
圖為楊昌芹在創作立體竹編。王長育 攝
身著中式旗袍的楊昌芹梳著長辮子,不時向網友展示身上的竹編耳環以及手提竹編包。作為赤水河畔的“竹編姑娘”,楊昌芹與竹為伴十余載,用她的話說,是竹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赤水是中國十大竹鄉之一,擁有竹林面積132.8萬畝,有20萬人從事與竹相關的產業活動。作為一名“90后”竹編非遺傳承人,楊昌芹考慮得最多的是如何在傳統和現代審美之間找到平衡,讓傳統文化“老樹開新花”。
圖為楊昌芹制作的部分竹編產品。 受訪者供圖
竹編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2021年中國竹編走紅海外,7000萬TikTok網友在線圍觀中國“功夫”。鍋刷、陽傘、竹柜……從簡易的日常用具到復雜的工程結構,從精巧的小物件到新穎的現代工藝品,竹編手藝人在TikTok上發布的制作視頻展示了竹編工藝品的制作過程,大受好評。
“竹編技藝火到國外,證明這項傳統技藝很值得我繼續堅守下去。”楊昌芹說,一根竹子市場價最多值6元(人民幣,下同),但經過殺青、破篾、染色、拉絲、編織等工序后,制作成竹編工藝品,價值可攀升到幾百元。
為了讓非遺“潮”起來“活”在當下,楊昌芹先后到上海等地的美術院校進修學習,回來后將學到的新知識、新技能運用到立體精細竹編工藝編織當中,創新推出了竹編瓷器、竹編首飾、竹編禪意香爐等一系列竹編工藝品,很受市場青睞。
圖為楊昌芹制作的部分竹編產品。 受訪者供圖
2021年,楊昌芹的公司產值超過1000萬元,擁有34項注冊商標,12項發明專利。其公司還帶動當地100多名村民就業,幫助177戶570人增收。
圖為楊昌芹(中)在指導學員創作竹編。王長育 攝
2022年春節之后,楊昌芹在赤水市大同鎮創辦的非遺竹編產研學基地又熱鬧起來,百余名在基地就業的農村婦女紛紛復工返崗,全力投入竹編工藝品生產當中。楊昌芹也格外忙碌,不僅要對接銷售市場,還要對這些農村婦女進行編織技術指導。
從2012年至今,楊昌芹竹編技藝的培訓人群,涵蓋周邊的留守婦女、易地扶貧搬遷戶、殘疾人、學校學生等,年培訓人數達萬人,“隨著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量往城市遷移,竹編技藝的傳承出現了嚴重的斷代現象。”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5年來,楊昌芹始終關注傳統文化傳承與鄉村產業發展的相關議題。2022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她將提出完善非遺技藝產學研基地,加強傳承與產業融合推動鄉村振興的建議。
圖為楊昌芹在展示用于竹編的竹絲。王長育 攝
楊昌芹認為,目前許多獨具特色的傳統技藝以及產品,沒有形成品牌并缺乏規模效應,要通過產業基地的建立,整合技術資源、完善培訓體系、打通產銷渠道,才能塑造文創品牌和開拓出市場,這樣非遺技藝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談及未來發展,楊昌芹始終堅信一句古話:“送黃金萬兩,不如送一技之長”。未來,她將在鄉村繼續做好竹“文章”,通過設計重新煥發傳統手工藝與自然材質相結合的獨特魅力。(完)
大家好,樂天來為大家解答以下的問題,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么意思通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么意思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和展示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優秀成果。日前,我縣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進課堂活動在縣實驗小學勝利路校區舉行。課堂上,非遺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了我縣非遺項目,讓孩子們了解“非遺”,通過一段快板評書
起承文化認為,保護中華傳統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發展,通過藝術探索與創新,尋找傳統文化與當下生活的連接點;通過社會廣泛參與,實現文化保護的社會性;探索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徑,讓中國傳統手工藝術發揚光大。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