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刁明杰 通訊員 陳蔚
為促進青島西海岸新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1月12日,“西海岸手藝人”新春手造年貨市集在新城吾悅廣場舉辦。
1月12日,由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組織部、區招才中心、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區文化館、區非遺保護中心等7家單位承辦、協辦的“西海岸手藝人”新春手造年貨市集在新城吾悅廣場舉辦。
此次新春手造年貨市集是2023青島西海岸福兔迎春消費季活動和“黃河大集”春節季系列活動之一,也是打造沿黃文化體驗廊道的重要舉措。
活動首先為泊里麥草畫、青島螺鈿、瑯耶瓷藝、泊里紅席等新區首批12家非遺工坊頒牌。隨后,音樂快板《徐福傳說》、茂腔古裝戲《墻頭記》逐一呈現在觀眾面前。
“《徐福傳說》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我們希望讓更多的人所熟知,所以我們用音樂快板對其進行創新性演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明快的旋律,重新塑造徐福傳說。”區文化館館長、區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呂達說,同樣作為國家非遺項目的茂腔,采用方言演唱,極具新區地域特色,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學、藝術和社會價值,是齊魯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茂腔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唱腔板式、伴奏器樂以及演出劇目,已成為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的傳統戲劇。
在市集的展售區,2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手造企業以靜態展陳、活態展演相結合的方式,打造“看得見、嘗得到、摸得著、能體驗、可帶走”的手造市集,走在其中便可感受到“西海岸手造”的魅力。
剪紙展示攤位前,身著紅色唐裝的程丕昉正在剪紙。只見她手執一把小巧的剪刀,紅色的卡紙在手中翻轉,不一會兒,一只惟妙惟肖的小兔子便呈現眼前。“這是‘膠州剪紙’,既融有纖巧工秀、裝飾濃郁、近于寫實的南國情韻,又保留粗壯質樸、簡練明快、崇尚概括的北方基調特點。”程丕昉介紹說。
同樣雙手翻飛的還有程丕昉身后的孫展平,針線在她手中飛快地在紅色的繡布上穿進穿出,很快,一朵漂亮的水仙花躍然布上。“魯繡是一種傳統刺繡工藝,是山東地區的代表性刺繡。它不僅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中國‘八大名繡’之一。經過多年發展與其他繡法進行了融合,保留了‘魯繡’的質感逼真又兼具‘蘇繡’的清雋淡雅。”孫展平說。
“這盒子好漂亮!外面亮閃閃的是什么?”一聲驚嘆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在市集的中心位置,一個攤位前圍滿了人群,只見攤位上擺放著大小不一的盒子、盤子甚至是手提包。“這是‘螺鈿工藝’制作的首飾盒,盒子外面鑲嵌的薄片是由螺殼與貝殼打磨而成的裝飾片。”攤位內錦貝傳說設計師韓暉告訴記者,螺鈿的歷史有兩千多年,由于工藝復雜,以前多為達官貴人所用。“我們希望更多人能見識它的魅力,就把螺鈿工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制作了這些貼近生活的工藝品和生活用品。”
近年來,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傳承取得了諸多成果,截至目前,新區納入國家級、省級、市級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文化項目達86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7項、市級11項。
此次新春手造年貨市集的舉辦將充分展現新區手造發展成果,持續推動傳統工藝現代化、當代化、生活化,深入挖掘手造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讓手造更好地賦能城市產業發展,更好地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