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讓傳統技藝活起來、火起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已演變為新時代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非遺+”多樣化融合也日漸成為各地探索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路徑。
貴州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7個世居少數民族用智慧創造各美其美的特色文化,民歌、銀飾、蠟染、刺繡等構成了多彩的文化世界。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已演變為新時代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非遺+”多樣化融合也日漸成為各地探索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路徑。近年來,貴州省大力進行非遺的保護和利用探索,通過打造“非遺+”新模式促進非遺手工藝產業轉型升級、振興發展。
“非遺+旅游” 文旅牽手互融互促
在貴州,非遺與旅游的融合并非簡單的業態疊加,而是互融互促。
“非遺+旅游”的發展模式,不僅讓非遺項目活了起來,也讓景區旺了起來,游客留了下來。文旅融合讓景區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和文化精神,帶給游客的不僅僅是感官的愉悅,更是精神的滋養。
“布依八音”震撼開場,歡快的苗族板凳舞點燃氣氛,布依山歌喚起游客淡淡的鄉愁,布依轉場舞熱情奔放……黔西南州興義市萬峰林景區的夜晚綻放出絢麗的非遺文化色彩。隨著文旅融合不斷推進,萬峰林景區致力于非遺與旅游“聯姻牽手”,把“布依八音”等引進景區,組建民間藝術團、表演隊,讓非遺文化為旅游景點增添色彩。
擁有7項國家級、2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黔東南州丹寨縣,在“以文促旅,以旅興文”的發展思路下,持續深耕“非遺+旅游”模式。
走進丹寨縣萬達小鎮,古法造紙、蠟染體驗、鳥籠小院、國春銀飾店等非遺產業體驗讓人應接不暇;苗族同胞與游客相聚長桌,共品苗族傳統菜肴;大型苗族歌舞情景體驗劇《錦秀丹寨》每晚上演,精彩不斷……萬達小鎮將文化資源轉變為可體驗、可感受、可購買的文化旅游產品,實現資源的產品化和產業化。
數以萬計游客的到來,為小鎮非遺產業帶來可觀的收入,不僅讓年輕人感受到民族文化和非遺技藝的魅力,還吸引了不少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創業,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目前,共有12家扶貧龍頭企業和102個產業扶貧合作社入駐小鎮,開業至今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帶動貧困人口6561人實現增收。
“非遺+文創” 品牌構建活態傳承
手持蠟刀,一勾一畫,一繞一點,花鳥魚蟲躍然畫布之上,浸入藍靛染缸,一方藍布呈現各般形態。在從江縣周末非遺扶貧集市上,蠟染手提包、蠟染絲巾、蠟染衣裙等非遺文創產品大放異彩,引來游客駐足觀看,爭相購買。
在距離從江縣300多公里外的貴州省博物館文創產品銷售區,同樣熱鬧非凡,不少前來觀展的市民聚集于此,對創意產品贊不絕口。由胡氏貴州龍制作而成的紀念幣深受小朋友喜愛;由有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稱的東漢銅車馬制作而成的創意印章個性十足;各色絲巾等文創產品在貴州民族元素點綴下,耀眼奪目……
非遺與文創的結合碰撞出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機遇,讓傳統技藝和文化得到活態傳承。依托非遺資源,貴州持續優化非遺創新保護傳承開發利用機制,大力推動傳統工藝的振興,推動非遺與文化產業共生共長。
2018年,為更好地傳承、發揚貴州銀制作工藝和少數民族文化,打造本土化、特色化的知名旅游商品公共品牌,貴州省多彩貴州貴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貴銀”首次以品牌形象呈現在大眾面前。兩年來,“貴銀”通過創意性和應用性設計,開發出具備文化性、知識性和實用性的文創商品,并與現代生活和市場接軌,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向民間生活的回歸。
“非遺+互聯網” 古老技藝火熱“出圈”
在安順市鎮寧自治縣與山東青島膠州市聯辦的“文化走親·助力扶貧”線上非遺交流活動中,兩地近百名文化工作者通過抖音連線直播的方式,輪番上演包括膠州秧歌、茂腔和鎮寧布依“銅鼓十二調”、勒尤演奏等地域特色濃郁的非遺節目。短短一小時,點贊量達到1.5萬余次,銷售額達15萬余元,鎮寧特色產品走出大山,實現了文化和扶貧的有機結合。
貴州“80后”苗族織錦技藝傳承人甘小芝,在抖音平臺創作的短視頻深受年輕人喜愛。2019年,她開始錄制教學視頻,分享織錦知識。從最初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到后來獲贊160余萬,她把華麗的苗族傳統服飾和玲瓏精致的手包通過視頻呈現在網友面前,一下子打開了銷路。
隨著我省對非遺傳承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各級非遺項目持續擴增,從搶救性保護到活態傳承,貴州非遺在網端云上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傳承之路。非遺搭上網絡直播的階梯,與優質的非遺內容創作有機融合,既豐富了直播平臺內容建設,又創新了非遺傳承的傳播途徑,讓非遺文化火熱“出圈”,同時也有效應對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壓力和挑戰。
“多彩貴州非遺購物節暨非遺周末聚”活動是貴州重要的非遺傳承品牌。2020年,該活動以“非遺購物節”和“非遺周末聚”為主題,依托國內電商及短視頻平臺進行直播帶貨,全省102個非遺工坊及傳承人參與其中,53個扶貧工坊及傳承人開設獨立線上商鋪,全省有24個縣參與活動。在直播平臺里,為全省30余個縣(市、區)40多項非遺項目進行宣傳推廣,打開了非遺商品的線上銷路。
如今,“線上線下共銷售”成為當下流行的推廣模式,“非遺+互聯網”為非遺手工藝產業傳播提供了廣闊平臺,讓非遺產品活起來、火起來,更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被篩選和再造,變得更加大眾化和生活化。( 來源:傳承文明)
以上內容出自公益目的選編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顒娱_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