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加大保護和傳承工作力度,注重基礎、突出特色、創新方法,在非遺傳承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立足品牌,拓寬非遺普及渠道
一是非遺+“人人有藝”。亳州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人人有藝”已連續招生13期免費公益培訓課程,涉及書法、國畫、篆刻、拓片、棋類、琴類、老年智能手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等50多個藝術門類,共開設521個公益班級市非遺保護中心多措并舉,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6252余課時,惠及學員余名。亳州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高度重視傳承和保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立足培訓,開設拓片、古琴、五禽戲、太極拳、亳州剪紙、木蘭武術、國家級非遺晰揚掌等眾多課程,做好傳承發展,發揮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的陣地作用。
二是非遺+文化大講堂。亳州文化大講堂作為亳州市文化館重要品牌活動,每年舉辦不少于12期,目前已舉辦59期。通過舉辦文化大講堂,開展古琴雅集、五禽戲講座、二夾弦講座等非遺專題,不斷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與普及。
(二)舉辦活動,促進非遺傳承發展
一是舉辦各類展演展示活動。結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節日節慶,舉辦“非遺傳承展絕技·百年華誕頌黨恩”——亳州市慶祝建黨100周年非遺展示活動,“慶國慶·展非遺”——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普及活動,迎新春“福壽喜”——非遺剪紙展,“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非遺視頻展播活動,“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活動等各類展演展示活動。
二是開展非遺進基層活動。亳州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每年組織不少于12場“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活動,影響力巨大。通過非遺老師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的現場教學,充分吸引了學生和群眾的注意力,讓群眾真正了解非遺、認知非遺,帶動了一大批剪紙愛好者、古琴愛好者等,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三)創新舉措,全面推進非遺工作
一是開發文創產品。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開發一系列文創宣傳品,如五禽戲手機支架等,用通俗、貼近生活的方式拉近群眾與非遺的距離,讓非遺走進群眾生活。
二是加快非遺展廳建設。非遺展廳在弘揚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兼具開展非遺傳習實踐活動功能,有很強的參與性和社教屬性,通過網絡和數字技術,可以實現非遺的數字化展示、交互體驗,降低學習非遺的門檻,更具便利性、普眾性,群眾可以“掃一掃”將非遺“帶回家”,時刻學習、體驗、受益。
三是加強學術建設。市文化館啟動了《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暫定名)的編輯工作,全面收集、整理我市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通過出版專業圖書,梳理我市非遺發展脈絡,匯總我市非遺“百科”,為群眾了解非遺提供新的渠道。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