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徐行蒸糕”第三代傳承人解榮光師傅和江橋鎮(zhèn)的居民、志愿者一起蒸糕。 上海萬佛寺供圖
中新網上海1月19日電(記者 陳靜)兔年新春佳節(jié)即將到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徐行蒸糕”第三代傳承人解榮光師傅和江橋鎮(zhèn)民眾、志愿者19日在上海萬佛寺內一起制作新春吉祥蒸糕,一同傳承非遺文化。
當日中午,寺院的法師和志愿者將剛剛制作完畢的吉祥蒸糕和寺院自制的八寶飯,送往江橋保潔公司道班房,為將在新春期間堅守崗位的環(huán)衛(wèi)工人送上祝福?!案馐翘鸬?,糯的,松的,軟的……吃在嘴里,歡喜在心里?!币晃画h(huán)衛(wèi)工人說。
在上海地區(qū),吃蒸糕的習俗歷史悠久。每逢春節(jié)與重陽節(jié),民間都要蒸糕、吃蒸糕,寓意“蒸蒸日上,節(jié)節(jié)高”,“糕”(“高”的諧音)“糕”興興過大年。徐行蒸糕有三百多年的歷史,2015年,嘉定區(qū)將“徐行蒸糕”列入了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徐行蒸糕”獲得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解榮光師傅告訴記者,做糕看似不難,實則大有講究。蒸糕是以糯米和粳米混合,經浸米、淘米、磨米、篩粉、拌糖水、擦粉蒸煮等七大步驟制作而成。蒸糕分成紅糖糕和白糖糕兩大類,其中,白糖糕可按人們的口味和愛好,輔以核桃、紅棗、花生、葡萄干、松子肉、冬瓜糖、紅綠絲等,衍生出不同種類、不同風味的糕。
解榮光師傅做蒸糕?!∩虾Hf佛寺供圖
在萬佛寺的六和居,解師傅和同事們?yōu)榇蠹医榻B并展示了這門“非遺”手藝的獨到之處,只見師傅們動作熟練,泡米、篩粉、拌糖,撒上各類原料,再放到蒸爐上蒸一會兒,香噴噴的蒸糕新鮮出爐了。“今天來到萬佛寺,有這么多人愿意學做我們的非遺,喜歡我們的蒸糕,我感到非常高興。祝福大家吃了蒸糕,新的一年都能團圓、甜蜜、高興?!苯鈳煾嫡f。
上海萬佛寺住持慧禪法師對記者說,近年來,萬佛寺致力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今年新春佳節(jié)之際,大家一起親手做非遺蒸糕,體驗動手的快樂,許下美好的愿望,期待新的一年幸福美滿,甜甜蜜蜜,高高興興。
據(jù)悉,多年來,萬佛寺將新春祈福年俗與公益慈善活動相結合。從2015年起,萬佛寺在每年春節(jié)期間推出“微信許愿、指尖祈?!被顒樱好癖娫谌f佛寺的微信祈福平臺每發(fā)送一條祝福信息,寺院就捐出一元(人民幣,下同)錢,定向用于公益慈善事業(yè)。今年,萬佛寺所得全部善款亦將定向用于社區(qū)扶貧幫困。(完)
(中國新聞網)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jié)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tǒng)風水文化的體現(xiàn)。在春節(jié)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tǒng)手藝與節(jié)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tǒng)技藝。財神爺?shù)某霈F(xiàn)、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xù),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tài)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
在數(shù)字化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shù)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shù)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xiàn)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xiàn)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tǒng)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顒娱_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