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說到文化遺產,人們想到的主要是文物古跡、歷史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后,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賦予了崇高的地位,受到各個方面的高度關注?!鄙虾I缈圃簹v史研究所研究員鄭祖安說。在他看來,該法的頒布是非遺領域向前行進中的一塊里程碑。
今年是非遺法頒布實施十周年,由市非遺保護協會和嘉定區文旅局主辦、市非遺保護中心支持的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十周年全市非遺保護工作者座談會于5月24日在素有“江南歷史文化名城”美譽的嘉定召開。
會上透露,在非遺法的保駕護航下,上海的非遺保護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以嘉定區為例,該區目前共有各級非遺名錄項目49項,其中國家級4項、市級9項、區級36項;確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3名,其中國家級3名、市級11名、區級39名。據嘉定區文旅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張濤并介紹,該區依托社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推動各級非遺傳承人全面深入“扎根”基層社區的每個角落,常態化開展演、講、示、教等公益性傳承傳播活動,從而形成“每個街鎮有非遺、每個社區有傳人、每個設施有活動”的活態傳承場景。此外,廣泛開展非遺普查員、非遺傳承人培訓,輔導保護單位開展有實效性、可操作性的保護措施,進一步強化非遺項目在這片熱土上生生不息。
十年來,上海滬劇在創新、傳承、發展方面亦獲得了矚目的成績。國家級非遺項目滬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陳甦萍透露,非遺法頒布后的第二年,“上海市長寧區滬劇傳承中心(長寧滬劇團)”成立。成立后的傳承中心在創作演出上形成“五個相結合”:一、創作演出與時代主旋律相結合;二、創作演出與非遺傳承保護相結合;三、創作演出與走市場相結合;四、創作演出與發揚團隊精神相結合;五、創作演出與引進人才相結合。十年間,該中心緊貼時代脈搏發揮劇種特色和優勢,先后創作演出了《廢墟上的愛》《小巷總理》《趙一曼》等六臺大戲,改編創新經典劇目大戲《原野》《麒麟帶傳奇》等,用藝術的魅力弘揚社會正能量,被專家、社會及市民贊揚為“小劇團有大擔當”。
“有利于保護傳統文化,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利于促進文化創新,有利于文化產業的發展。”上海市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高春明如是總結了非遺法的意義。他認為,非遺保護現已進入生產性保護階段,應開始朝著品牌化、市場化、專業化、生活化發展。
原文旅局一級巡視員、市非遺保護協會名譽會長王瑋局長以“非遺保護,任重道遠”為題對本次座談會做了小結,并對今后非遺保護工作提出了建議和期望。他表示,非遺保護工作要注重宣傳推廣、創新轉換、傳承培養、數字轉化,助力非遺保護工作取得實效,人民得以共享。
作者:如煙
編輯:許旸
責任編輯:李婷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