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月10日電 (王玉玲)近日,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課題組舉辦“直播助力地方非遺傳播傳承”研討會,并聯合抖音發布《非遺地方志——直播打賞助力非遺傳播研究報告》(下稱《報告》)。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課題組成員孫佳山向與會專家匯報了課題研究成果及《報告》具體內容,通觀地方性非遺的保護、傳承現狀,全面闡釋了直播為非遺實現當代傳承與創新發展所提供的媒介方案。
孫佳山介紹道,《報告》由“非遺保護的整體成就和非遺傳承人的基本狀況”“直播助力非遺傳播傳承”“直播及打賞助力非遺轉化和發展”三個部分組成。
《報告》第一部分簡述了非遺保護的整體成就和非遺傳承人的基本狀況。孫佳山介紹道,從法律法規沿革來看,自國家先后頒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法規以來,國家已逐步形成完整的非遺保護體系。從設置國家、省、市、縣四級代表性項目名錄到認定各級代表性傳承人,各項非遺保護措施不斷被貫徹落實到具體的非遺工作中。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3057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共1557個。
《報告》第二部分闡釋了直播這一媒介平臺對非遺活態傳承的助力作用,詳細介紹了湖南、河南、湖北、廣東等省份的非遺傳承人如何借助直播平臺探索連接現代生活的新路徑。孫佳山指出,“直播、短視頻等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高維媒介能夠進一步釋放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文化勢能,真正實現非遺的有效保護與活態傳承。”
據《2022抖音演藝直播數據報告》顯示,抖音非遺類直播日均開播1617場,打賞收入同比增長533%。不僅粵劇、嗩吶等大眾較為熟知的藝術門類,潮劇、木偶戲、英歌等瀕危非遺演出也在直播間收獲超千萬點贊。
《報告》第三部分論述了直播及打賞對非遺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孫佳山認為,非遺保護不能僅靠國家資金支持,也需要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抖音等直播平臺創造的“第二舞臺”,拓展了傳統舞蹈、傳統戲劇等非遺的當代發展空間,直播打賞收入亦能為非遺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各地積極構建非遺傳播的新格局。
據公開數據顯示,抖音推出“DOU有國樂”計劃,計劃在未來一年幫助1000名民樂演奏者月入過萬,讓100名民樂非遺傳承人獲得開播收益。目前,抖音已覆蓋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達99.74%,瀕危非遺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60%。
最后,孫佳山總結道,“直播的外溢效應對非遺的活態傳承提供了有力的媒介支撐,有助于非遺傳播打破地域限制,并成為全國性的文化現象與文化事實,直播打賞也有效地為若干瀕危非遺提供了物質保障。”
孫佳山展望:“期待在未來,非遺得以借助抖音等直播、短視頻平臺進一步‘破圈’,為廣大青少年呈現優質的非遺內容,推動非遺迎來新一輪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據悉,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傳媒大學、海南大學、四川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山西傳媒學院、湖北大學的多位專家出席會議,并就直播對地方非遺傳播傳承的作用展開討論。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直播正在服務湖南、廣東、河南、安徽等多個省份的地方非遺走出所在地,收獲天南海北觀眾的關注與支持。其中,直播打賞提供的經濟收益與精神激勵,讓非遺從業者在展示技藝中獲得尊重與認同,在傳承路上更有動力。(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王玉玲:wangyuling@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中新經緯(jwview)官方微信公眾號。
舉報/反饋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