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召開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相關情況。發布會上,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介紹了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以下簡稱“中國非遺博覽會”)總體情況。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 楊倩/攝
談及本次中國非遺博覽會“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主題意義時,王晨陽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為我們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本屆中國非遺博覽會的主題,就是出自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指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多個門類,涉及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與現實生活相融相通的過程中,始終發揮著以文化人、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比如,豐富的非遺實踐是鄉村振興的有機組成部分、生動內涵和重要資源,將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動力和豐厚滋養。非遺關系到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身份標識和價值追求,有助于增進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在鞏固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堅持“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的理念,堅持守正創新,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比如,本屆中國非遺博覽會主展館在策展設計上,以“天地人和”為脈絡,分別與4個板塊相對應。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非遺保護成果展”板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非遺保護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在“大運河沿線非遺展”板塊,大運河作為“流動的文化”,既是時間上的奔流,也是地理空間上的連通,體現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也展示了非遺在溝通南北、連接東西,促進交流交往交融方面的獨特作用;在“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板塊,非遺的承載者和傳遞者是人,鄉村振興主要靠人來實現,所以這一板塊集中展示了廣大非遺傳承人帶動村民居家就業、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方面的探索實踐和成果;在“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展”板塊,以“和”為核心,展示了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產生活、心靈修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和諧相處的思想理念。非遺是凝聚人心的紐帶,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非遺保護傳承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挖掘非遺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營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社會氛圍,推動非遺與時代同頻共振,與人民共情共鳴,才能讓人民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我們希望通過中國非遺博覽會這一平臺,讓人民群眾共享非遺保護成果,讓非遺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責編:郝君子舉報/反饋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