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查閱相關論文文獻資料[1],
粗淺的知道了一下的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產,接受的知乎城市的邀請,
誠懇卑微作答如下:
黃鶴樓傳說:故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伯牙子期傳說:伯牙子期都是楚國人,他們心中的《高山》、《流水》是否也是楚地的美景。
賤三爺的傳說:賤三爺即是武漢話里的詞匯,那種樂觀行俠詼諧的意向,也是充滿了漢陽特色的典故。
漢劇:漢劇當然當仁不讓。俗稱“二黃”,唱腔優美,對白雅致,文本大氣,腔調有西皮、二黃和羅羅腔等特色。漢劇也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編號Ⅳ-30。
高龍:高龍是自唐朝傳承至今1500年的舞蹈,是武漢特色的舞龍。
武漢雜技:是2014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種傳統體育、游藝、雜技。傳承人夏菊花主席的名言:把吃苦留給自己,把美好留給人民,正是武漢雜技精神的寫照!
熱干面:這個必須呼之欲出!寫著寫著自己有點兒餓了。
木雕船模:木雕船模技藝,是由武漢硚口區申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漢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75。
馬應龍制藥: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葉開泰中醫藥:2016年8月,長江網報道葉開泰傳統中醫藥文化入選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張介安中醫兒科:張介安中醫兒科診療法, 2011年6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醫學251-IX-6)。
漢陽歸元廟會,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武漢市漢陽區文化館獲得“漢陽歸元廟會”保護單位資格。
舊街花朝節:舊街花朝節是鄂東一帶最大的民間趕集大會,被列為湖北省、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
漢正街招牌習俗:招牌的習俗更多是讓答主想起香港的招牌。
漢正街的招牌習俗也是非常有魅力噠~
作為建筑師的答主,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著虔誠而卑微的興趣,
以后,一定更多的學習和關注,
總之,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