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6月20日11時訊 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網發布消息,6月16日,第二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在龍湖時代天街舉行。為期三天的博覽會以“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主題,上百家重慶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重慶市民呈現一場涵蓋了美食、文藝演出、手工藝品、趣味互動體驗的饕餮盛宴。
據了解,本次展覽面積達8000平方米,為方便廣大市民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辦方創新性地選擇了主城核心商圈——龍湖時代天街舉辦此次博覽會。據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市發掘整理非遺資源4100余項。其中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在渝中區舉行,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44項,傳承人40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各1個;市級非遺項目名錄511項,傳承人563人。該負責人說:“保護非遺,最好的方式是讓它融入生產生活,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恰是舉辦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的意義所在。”
輕柔的夏布,花樣繁多的榮昌折扇,過年貼的窗花,兒時記憶的面人兒……記者看到,不少非遺產品與現代生活緊密融合。一位市民當場就穿上了用苘麻做鞋面的布鞋,試走了幾步,她對布鞋贊不絕口:“輕便、軟,走路很舒服。”在葫蘆烙畫攤位前,市民張女士拿著葫蘆仔細端詳:“誰能想到鄉下常見的葫蘆還能做成這么精致的工藝品呢,這手藝真是沒得說。”據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博覽會我區共有7個非遺項目參展,分別是劉氏刺熨療法、蜀繡、燕青門正骨療法、趙氏雷火灸、葫蘆烙畫、烙畫、重慶周氏古船模型制作技藝,“希望通過展會,讓市民欣賞到渝中區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
據悉,作為重慶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場活動,博覽會開展了系列主體活動,主要包括非遺暨老字號傳統工藝產品展示銷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與互動、重慶非遺服飾大秀場、重慶非遺暨老字號美食大推送、重慶民歌快閃及非遺演繹進商圈等。(記者 代婧靚)
大家好,樂天來為大家解答以下的問題,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么意思通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么意思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非遺是歷史的回聲,也是先輩智慧的結晶,更是華夏兒女共同的記憶與財富。請圍繞“非遺”這一話題,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或觀察,講述一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故事。火壺表演展現的不僅是美麗的景象,更是傳統文化的承載。
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日前發布“第一批上海市非遺傳承人社區傳承工作室”名單。華興富:1946年生,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撕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海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
1.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是什么時候提出來的?25屆大會上通過《保護傳統文化和民俗的建議》,用“傳統文化和民俗”來表述“非物質文化遺產”。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最終明確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