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湖北非遺產品優惠展銷季暨首屆非遺時裝秀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盛大舉行。作為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湖北非遺宣傳展示的重要平臺,特邀的22個特裝展位,結合圖文、實物、聲光電多媒體等多種展陳方式,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本地非遺產品的最新成果,吸引大量群眾紛紛前來駐足觀看、拍照留念。如今,由此活動引發的“非遺熱”正在網絡上持續發酵,相關點擊量和點贊不斷攀升,充分彰顯了湖北省非遺文化的悠久底蘊和獨特魅力。
非遺,始終是湖北最閃亮的文化“瑰寶”。近年來,湖北許多非遺項目立足傳統,大膽創新理念,以文化引領,塑造產業發展總思路,從孤芳自賞到文旅融合,從傳承保護到產業賦能,一步一個腳印,已蛻變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有生力量,帶動當地經濟和就業增收,實現一舉雙贏。
據相關資料顯示,去年一整年,有14個非遺產業帶在淘寶天貓年成交額過億元,其中近一半位于縣域及以下地區。由此可見,非遺產業化的優勢正在地方逐步顯現。拉動就業、帶動經濟,未來非遺發展的具體路徑一定會是“產業”與“文旅”雙管齊下,而且這一點,在當下已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在本屆展銷季“瓊漿玉液”的展示區現場,來自孝感應城市的黃灘醬油工藝就是“非遺產業化”的一個典例。黃灘醬油釀造始于明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2013年被湖北省文化廳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是應城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以非遺項目為抓手,以傳統工藝為驅動,2008年東湖評論:鄉村振興助推非遺文化“一路生花”,應城市恒茂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黃灘醬油重新投產。幾年時間里,為持續擴大產能,拓展業務版圖,恒茂不斷增加投入,嘗試延伸醬油產業鏈條,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上新了一系列以醬制品制作為主的配套項目,在成功帶動企業火速發展的同時,還方便了周邊群眾順利在“家門口”就業,實現口碑、效益雙豐收。
立足非遺傳統,深耕產業鏈條。在如今的荊楚大地上,除以黃灘醬油為首的民俗企業外,還有一批有底蘊、有文化的特色村鎮、街區正蓄勢待發,準備大展身手。譬如坐落于武漢市江岸區的吉慶民俗街,匯聚著大量的漢派文化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作為湖北省首批非遺特色村鎮、街區之一,吉慶民俗街通過開展“外國人游江岸”“駐華使節團訪問江岸”“江岸區云上非遺節”等活動,引出“產業融合”新業態,即打造一站式文旅目的地,讓非遺活態化成為主流。與之類似的,如恩施土家女兒城、黃梅縣東山小鎮、“柳編之鄉”襄陽市程河鎮、“萬里茶道”赤壁趙李橋等地,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展現當地“非遺”文化,著力打造熱門IP ,實現“人物景”深度融合,讓沉浸式旅游成為非遺產業化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實現文化、產業同振興、共發展。
鄉村振興,文化引領,非遺先行。通過本次展銷會可以發現,一大批特色鮮明、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非遺產業項目正在全省“落地生花”。以此為契機,各地大力助推兩者深度融合,相互賦能,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當非遺遇上鄉村振興,必將在新時代的荊楚大地上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