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接觸和拜訪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驚艷于各種不同的技藝、民俗偉大傳承的同時,也越發的覺得要多元化保護非遺的必須要行。身邊的很多年輕人認為非遺就是一些傳統甚至是老土的寫在課本里的東西,認為非遺很高尚卻也不接地氣。但現實中的非遺,隨著官方的重視、現代消費人越發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正隨著時間,同新的技術一同煥發新生。
今天就想說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究竟是什么?他并不是那么遙不可及。
從官方的解釋來說,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然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主要有(一)包括有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拜訪地方性非遺保護組織時,發現實際的運用有7大類,第一大類就是民間文學,指的大概就是通常所說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敘事、民間小戲等等,熟知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孟姜女傳說、劉三姐歌謠、木蘭傳說都是典型的非遺民間文學。
第二大類就是傳統音樂,民間音樂這個比較好理解,大抵意思就是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并親自相傳所得。包括河北鼓吹樂、蒙古族長調民歌、嗩吶藝術、廣西侗族大歌、海南黎族民歌等等。
第三大類傳統舞蹈,我國傣族民間舞中極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傣族孔雀舞是,另秧歌亦是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
第四大類傳統美術,這一類別不是特別好理解并且有些會被認為是傳統技藝,傳統美術指的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占據一定立體或平面空間的藝術,陸續演化出建筑、雕刻、繪畫、工藝造型等門類。四大名繡(蘇繡、湘繡、粵繡、蜀繡)都屬于非遺傳統美術類別,除了四大名繡,包括年畫、藏族唐卡、石雕、蠟染、扎染、剪紙等都屬于傳統美術。
第五大類傳統技藝,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歸類中,傳統技藝多數為包括制作、鍛造等民間傳承的手工技藝,和傳統美術再創造再提升不同的是,傳統技藝涉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進行諸如加熱、發酵、炮制等加工方式。常見的有白酒、豆瓣、醋、醬油的釀造技藝、茶發酵技藝、陶瓷燒制技藝等等。
第六大類是民俗類,范范的定義的話,可以說是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如少數民族的服飾、祭祖、抬閣(民間迎神賽會中的一種游藝項目)、廟會習俗等等。
其他還有傳統醫藥,從各省市的非遺名錄來看,為數不多。
通過以上具體的細分類別來看,非遺大多來源于生活,“都有著濃厚的文以化人的禮樂作用,大部分是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對憂樂、生死、婚配、自然、天地的敬畏與態度的表達,是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態文化。
社會不同行業的消費者也開始從不同層面了解非遺,學習和傳承非遺。除了傳統的言傳身教以外,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手段開始推動非遺的創新發展。非遺傳承人開始通過諸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網絡直播平臺,方便快捷的向更多的人講述非遺故事,各種資本開始注入開發手機應用程序,推廣和出售非遺商品。
下一篇
世界遺產是在全球范圍內具有突出而典型的科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對地球環境演變和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要的記錄、保存、啟示和傳承作用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區域和文化遺存。目前,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含文化景觀)、自然遺產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顒娱_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