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活態化”傳承非遺 浙江南潯激活傳統文化生機活力
南潯第十四屆魚文化節(資料圖)。 陸志鵬 攝
中新網浙江新聞12月21日電(施紫楠 陸志鵬)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文化禮堂內,絲竹傳人楊培根正在教村民學絲竹,清新典雅的絲竹管弦樂回蕩在古樸優雅的禮堂上空。
楊培根14歲就開始跟隨父親學藝,當時,絲竹在荻港盛行,村里很多人都會演奏。隨著時間推移,這項民間藝術漸漸被“淹沒”。
“一般人學精、學好并不容易,所以我特別希望這項民間藝術能代代相傳,不斷發揚光大?!睏钆喔f。
令楊培根開心的是,這些年,和孚鎮綜合文化站組建起了絲竹班,已經連續在和孚鎮民當村文化禮堂、新荻村文化禮堂、重兆村文化禮堂和長超村文化禮堂授課,古樸的絲竹民間音樂重新恢復生機。
2016年,荻港民間絲竹成功入選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7年,荻港民間絲竹獲浙江省“非遺薪傳獎”。
俯瞰和孚水域。 陸志鵬 攝
作為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傳承好、保護好。為此,和孚鎮加大非遺傳承和保護的資金投入、政策投入與文化引導,優化非遺傳承人的生存環境,提升非遺傳承和保護的文化氛圍。
目前,和孚鎮共有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6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荻港民間絲竹、舞龍、馬燈、運河船拳等成為各大主題文化節的亮點。
眼下,這些非遺資源,正融入民眾生活、融入旅游發展,助力當地文旅融合。
魚文化節現場(資料圖)。 陸志鵬 攝
近年來,依托?;~塘系統和厚重的千年漁文化,和孚鎮正打造出一個以古村、民俗、美食、非遺為特色,融魚、桑、農、耕、橋、水為一體的江南水鄉魚桑樂活小鎮。
“下一步,我們將從‘傳承、體驗、度假’3個層面,助力非遺資源有效地轉化為旅游資源與文創產品,進一步豐富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核,激發傳統文化的生機活力。”和孚鎮相關負責人說。(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顒娱_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