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題目下方紅河文旅,了解更多文旅資訊。
編者按: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和旅游市場的推動引導下,文旅融合激發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新興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利用也為旅游業注入了更加優質、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文化遺產旅游已然成為新的旅游熱點。同時,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利用的平衡越來越受到關注,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建立遺產保護標準和完善遺產保護管理,成為未來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探索的方向和目標。
截至目前,紅河州共有各級非遺保護項目1144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4項、省級65項、州級184項、縣級881項。為提高人民群眾對非遺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了解非遺豐富內涵,文旅頭條推出"紅河非遺"專題,弘揚“見人見物見生活”保護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展示紅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深層次的良好業態。
(滑動查看編者按)
紅河非遺系列稿件(八)
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樂作舞》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樂作舞》是集歌、舞、樂為一體的哈尼族、彝族古老的民族民間傳統舞蹈。
《樂作舞》主要流傳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岸紅河縣為代表的哈尼族、彝族村寨。跳“樂作”,彝族民間稱“載比”,哈尼族民間稱“哈塞塞”,又名“龍縱撮”。
《樂作舞》發源、發展、傳承的歷史已有1000余年,由十套舞步和兩套音樂旋律組成,分別為:勒國赫(玩耍調)、果呆赫(踩蕎調)、載則莫(攆調)、欠國等(斗腳)、參步弦(三步弦)、門送赫(找對象)、彥哼載(經線)、載擦莫(擦背)、龍徹果(游調)、阿谷埂赫(摸螺螄)、載否莫(翻身)、舍赫。跳《樂作舞》不受時間、地點、形式的限制,舞前以“勒國赫”悠揚動聽的音樂和人聲為引子,相約人們來共舞,在“舍赫”和諧優美的音樂聲中結束。
王里亮等一批哈尼族、彝族《樂作舞》傳承人曾多次到日本、美國、荷蘭等國家進行民族文化學術交流,并得到了相關專家的一致好評。跳《樂作舞》有樂器伴奏或無樂器伴奏兩種表演形式,作為哈尼族、彝族人民娛樂、喜慶、喪葬祭祀等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樂作舞》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傳承性。
逢年過節、喜慶豐收、休閑娛樂、青年男女擇偶配婿都跳《樂作舞》。特別是紅河縣阿扎河鄉的哈尼族、彝族,每到十月年、六月年(矻扎扎節)、火把節等民族傳統節日,男女老少都會聚集在一起跳《樂作舞》。
《樂作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是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瑰寶,它不僅是邊疆各民族男女青年社交活動的媒介,而且是邊疆各民族的團結友誼、和諧相處的精神紐帶,每當跳起《樂作舞》,人們都會情不自禁的進入“與自然同歡,與天地同樂”的忘我境界。
文字丨孫思漫
圖片 | 紅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編輯丨陶優
審核丨代基凱 陳大衡
運維 | 云南就愛去旅游文化傳媒
各位小伙伴,紅河文旅的投稿郵箱已經開通,歡迎各位讀者朋友積極來稿哦!
投稿郵箱 : hhlysck@163.com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