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蘇州姑蘇區非遺保護聯合會正式成立,并發布LOGO標識,該聯合會將為轄區非遺項目傳承人提供創意設計、互動交流、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服務。今后,姑蘇區非遺保護聯合會將深挖姑蘇非遺文化內涵,加強非遺品牌建設、創新非遺保護傳承機制、強力推進非遺文創研發工作。
作為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姑蘇區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區位文化優勢,相繼出臺了《姑蘇區瀕危非遺項目保護辦法》、《姑蘇區非遺項目評審與管理辦法(修訂稿)》、《姑蘇區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保護管理辦法(修訂稿)》《姑蘇區非遺文化人才培育實施意見(試行)》等文件,加強對非遺項目及傳承人的保護和發展。
目前,姑蘇區非遺項目共100項,其中人類非遺代表作1項,國家級非遺2項,省級非遺8項,市級非遺19項,區級非遺70項。2021年5月,姑蘇區正式啟動非遺聯合會申報工作。該聯合會是公益性社會團體,設理事會,已吸納72名非遺從業人員,分為傳統手工技藝、傳統中醫藥、傳統餐飲制作、傳統體育與競技、傳統織造服飾、傳統藝術表演、非遺文創七個組別,并邀請專家顧問10名,共同為姑蘇區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同時,成立大會上,姑蘇區非遺聯合會LOGO也正式亮相。該LOGO圖案以姑蘇非遺項目盤扣為外形,內里以紅邊框、黃花窗、綠結繩為基礎;圖案四瓣為蘇式花窗的形狀,四瓣花用黃色,代表了蘇州市花桂花,以三原色為主可以調配出來各種顏色,代表了姑蘇非遺三顏色,寓意包含各種工藝門類。值得一提的是,姑蘇區非遺聯合會對該LOGO的使用進行了版權申請,所有會員必須依法使用。
在非遺保護過程中,姑蘇區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總方針,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持續擦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金字招牌,助力“一中心、兩高地、一典范”建設。
通訊員 楊露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周曉青
校對 王菲
來源:紫牛新聞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白孔雀藝術世界非遺市集開張,市民在挑選工藝品。通過整合非遺技藝、藝術展覽和創意市集等多元化業態,白孔雀呈現出聚集效應,不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藝術創新工作室和公眾的目光,也逐漸成為京城文化消費新熱點。白孔雀藝術世界從傳統的老式商場轉型為
此次走訪不僅是一次非遺文化探索的實踐,更是一場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的對話。藝術學院動畫教研室將繼續深化動畫專業教學設計與非遺文化的合作,探索傳統文化與動畫數字藝術的創新結合,為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