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 id="qkumq"></rt>
    <li id="qkumq"><dl id="qkumq"></dl></li>
  • <rt id="qkumq"><acronym id="qkumq"></acronym></rt>

    馬盛德:非遺保護的核心是人,非遺要走進現代生活

    資迅| 2024-01-28| 0

    以2001年5月28日中國昆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為標志,中國現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走過近20年的歷程。國家文旅部非遺司原一級巡視員、中國社科院大學教授馬盛德從國家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之初即參與其中,這些年間,他既是非遺保護工作的同行者,更是非遺保護工作的推動者和引領者,親身參與了古琴藝術、熱貢藝術、二十四節氣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項目的申報工作,見證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設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等。7月2日,在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舉辦的【“藝”覽非遺】首場講座上,馬盛德分享了自己從事非遺保護工作20多年的經歷,帶領觀眾去認識昆曲、古琴、二十四節氣等非遺名錄的保護實踐。

    在馬盛德看來,非遺保護應該強化三個意識,一是要以人為本,強化人的核心地位;二是要有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眼光;三是要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而非停留在過去,非遺保護是“文化復興”而非“復古”。

    ▲原國家文旅部非遺司副司長、中國社科院大學教授馬盛德在講座現場。

    非遺的保護核心是人而不是物

    2021年2月,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鄉翁丁老寨失火,得知消息的馬盛德首先關心的是有無人員傷亡。翁丁村是中國佤族歷史文化和傳統建筑風格的原生態村落,是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翁丁村的“佤族木鼓舞”和“司崗里傳說”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大火造成的文化損失讓許多人痛心疾首。確認村民們,尤其是寨子里的非遺傳承人們都安好后,馬盛德才放下心來。這把大火雖然使當地的非遺失去了它們賴以生存的原生環境,好在非遺是以人為載體的,只要人還在,非遺就不會消失。

    “我們常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非遺里的‘青山’就是一代代的傳承人,只要他們活著,文化就不會中斷。”馬盛德說。 2003年,馬盛德參與推動了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他回憶當時申報的名稱是古琴藝術,而非古琴樂器,古琴藝術不僅包含了樂器本身,也包含了古琴的制作、演奏技藝、傳統記譜方式、演奏儀式,營造的相應環境以及音樂與人產生的情感交流、審美愉悅等非物質文化,“經驗、知識、技藝”等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核心要素,人正是這些要素的承載者。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了“枯木龍吟·讓古琴醒來——中國藝術研究院院藏古琴音樂會”,讓現代琴家演奏其館藏的唐代古琴,這些古琴大多品質優異、品相完好,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被珍藏在展柜與庫房之中,少有張弦與彈奏的機會,直到琴家們再次彈奏,才讓這些千年古琴重煥新聲。“是當代琴家們的高超技藝讓這些古琴‘醒’了過來。即便古琴這一樂器沒法永久保存,只要有琴家在,古琴這門藝術就不會中斷。非遺的保護核心是人和人所掌握的技藝,而非器物本身。”馬盛德說。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正式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馬盛德強調了定義中“世代相傳”和“再創造”等概念,闡明非遺的活態性傳承。“我們現在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要有三代以上相傳的文化積淀,約100年的歷史。”馬盛德說,“非遺傳承的主體是人,遺產正是靠活著的人代代相傳,才能存續成百上千年,不斷延續其生命力。”世代傳承中的師徒傳承、家族傳承已經成了非遺最普遍的傳承模式,如傳統戲曲、舞蹈、音樂等藝術,常靠人與人之間的心傳口授、口耳相傳、言傳身教等,讓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獨特的藝術韻味、風格”被后人體悟內化,非遺也在不同代際、不同環境的互動中獲得調試、創新,迸發出人類生生不息的創造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是人,群體或個人在適應生活環境過程中,不斷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新的創造。再創造概念要關注的是這個‘再’字。中文語境里的‘再’字,不是一個憑空創造的含義,而是一個在原有的或已有的文化基礎上進行一種新的創造。戲曲藝術中有‘二度創作’概念,這種再創造的行為方式和成果成為人類文化發展進程中的一種重要創造力,為其生活的社區和環境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共同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供了一種身份和延續性,進而提升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馬盛德表示,非遺保護不是要一成不變,不是要一味地推崇“原汁原味”,正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強調非遺要順應可持續發展,要讓非遺文化不斷創造變化,如源頭活水匯入當代文化、當代生活。“所以我有個口號是,只要我們的非遺還有一口氣,就不能進到博物館去。進到博物館就成了物,它在現實中的活態傳承就無從談起了。”

    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

    2016年11月30日,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馬德盛當時是文化部非遺司主持工作的巡視員,受文化部黨組的委派,以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的身份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見證了這一自豪的時刻。當會議主席宣布中國所申報項目被通過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馬盛德發現,和最初昆曲申遺成功時相比,這次的申遺成功在民眾間激起了更強烈的反響,一時間互聯網里一片歡呼、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藝術創作、舞臺表演紛紛涌現,還有商家賣出了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茶包等。“為什么會有這么大變化?”馬盛德認為,這不僅是因為二十四節氣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概念,知曉范圍大于昆曲,也是因為這10多年間人們的文化自覺保護意識大大提升,二十四節氣的申遺成功也是中國非遺保護進步的一道縮影。

    “以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昆曲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作為重要時間節點,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下的保護工作走過了20多年。”馬德盛梳理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變遷發展,他表示我國非遺保護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它是對民間歌謠進行記錄整理的一個例證;此后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對民間歌謠、故事等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對邊疆少數民族民俗風情的調查采錄以及《二泉映月》等民間音樂的搶救性采錄等見證了非遺保護工作的起步,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藝術科學重點項目 《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十卷)更是非遺保護搶救記錄的重要成果,被譽為“中國文化長城”。

    馬盛德列舉了一些數字來梳理新時期中國非遺保護的成就:2005~2009年非遺普查統計我們國家有87萬項海量的非遺資源;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8年,國家文化主管部門先后命名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截至2021年12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總計3063人;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誕生,我國自上而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并努力推動中國非遺走向世界;此外我國建立了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0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馬德盛總結了中國非遺保護的諸多經驗,其中包括非遺搶救性記錄與生產性保護并重;注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扶持;加強非遺的整體性保護,如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將與非遺有機聯系的村落空間、地區文化等一并保護;注重立法,維護非遺保護政策的持續性與連貫性;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這是我國形成的重要非遺保護制度。

    非遺的保護不是讓其成為動物園里的“大熊貓”,也不是對古老器物的復制,而是在活態傳承中尋找與當代人的精神連接。為什么非遺的傳承至關重要?在馬盛德看來,非遺蘊含的是人類的文化的創造力,是文化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也是一個地區或民族文化認同的標志。“我們的好多民間文化在過去都是難登大雅之堂的,但是民間文化又反映出一種強盛的生命力,它就像一條暗河一樣,奔流不息。這種生命力也恰恰是我們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我們的文化不能建立在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的基礎上,一定要在優秀的傳統中發揚而來。”

    據悉,“經典藝術講堂”是國家大劇院貫穿全年的藝術講座和藝術體驗活動。該項目圍繞國家大劇院演出,每周邀請國內外的藝術家、專家學者采用“講演結合、賞析并重”的方式,15年累計開展了3000多場涉及歌、樂、舞、劇、戲的多門類藝術教育活動。【“藝”覽非遺】是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于2022年特別策劃推出的系列講座,以藝術的視角觀照非遺保護、傳授非遺知識、品讀非遺魅力,邀請非遺傳承人、表演藝術家、專家學者等,對傳統舞蹈、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曲藝等表演類非遺項目進行講解和展示。除了此次的首場講座,該系列講座還將舉辦古琴、木偶、少數民族音樂等非遺項目,帶領觀眾一起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作者:本報駐京記者 彭丹

           圖片:馬盛德本人/供圖

      編輯:陸正明

    責任編輯:江勝信

    相關推薦

    揭秘非遺春節背后的風水文化與傳統習俗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資迅 105 2025-05-11

    什么是文化遺產_文化遺產的定義和分類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資迅 101 2025-05-10

    文旅與數字化運用開啟香格里拉非遺新篇章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資迅 55 2025-05-09

    妙筆油紙傘 傳承非遺夢 | 辛厝寮小學開展油紙傘彩繪活動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資迅 130 2025-05-08

    溫州這戶人家追風100多年,入選非遺名錄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

    資迅 96 2025-05-07
    微信二維碼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国产三级| 免费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老买老妇bbb| 成人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日韩久久久| 篠田优被公侵犯电影| 被公连续侵犯中文字幕| 538国产在线搬运工视频| 两根手指就抖成这样了朝俞| 国产乱人伦app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二区不卡| 宅男影院在线观看| 日产乱码卡一卡2卡3视频| 柳菁菁《萃5》专辑| 欧美精品色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色婷婷99综合久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你懂的| 1000部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99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特级毛片国产| 久久99精品久久|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久久精品免费全国观看国产|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 亚洲综合20p|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东京热|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啊灬啊别停灬用力啊岳|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完整版| 国产久热精品无码激情|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亚洲中文色 | 樱桃视频影院在线播放| 欧美va天堂在线电影| 日韩精品福利在线| 日韩一卡二卡三卡四卡| 日本久久综合久久综合| 我和娇妻乱荡史| 女人与公拘交酡过程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