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原創稿
近日,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舉辦。兔兒爺、京劇臉譜、太極拳、光山花鼓戲、唐三彩燒制技藝、徐州香包、苗繡等來自全國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遺技藝、新作精品、特色表演集中亮相,共有332名非遺傳承人、284個非遺項目參展參演。
當前,我國有42項非遺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成為目前世界上擁有非遺數量最多的國家,這一成就的背后是歷代非遺傳承人不為人知的付出與努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不但承載著獨特的民族記憶,也在世代更替的過程中,在百姓生活中活態存續,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截至目前,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重新綻放出新的生命力,但相對于很多面臨傳承斷絕風險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如何保護和發掘,讓非遺“活下來”“火起來”,仍然是我們非物質文化發展的重中之重。
讓非遺“活下來”“火起來”,關鍵要在培養傳承人上下功夫。我國的非遺項目無一不令世人驚嘆,而老祖宗的技藝一旦出現年齡或技術斷層,就有失傳風險。面對非遺藝術成就的嚴苛要求,大浪淘沙之后,能以過硬的本事擔得起“非遺傳承人”稱號的寥寥無幾,屈指可數。而想要繼承發揚非遺的光彩,并不能輕易速成。毫無疑問,學習非遺技藝的過程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往往要潛心鉆研幾年甚至十幾年,日復一日地精心雕琢、默默堅守對非遺的初心與堅持。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強非遺傳承人群培養。”可以說,加強非遺文化傳承,關鍵在于人,培養更多的非遺傳承人迫在眉睫,也勢在必行。
培養更多的非遺傳承人,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植。在政府層面,要細化非遺相關政策,給予全面指導。健全非遺調查記錄體系,從全局把握,從代表性項目著眼,從傳承人認定和制度入手,探索認定的標準與方式,并以此對非遺傳承人培養形成政策支持。
在社會層面,要加強對非遺科普教育,尤其要從娃娃抓起,設立非遺教育基地,讓更多的孩子對非遺感興趣。此外,要多種方式開展非遺主題傳播活動,在人民心中種下“非遺傳承偉大而光榮”的理念,讓從事非遺技藝學習的年輕人,能夠獲得更多的來自社會和家庭的理解與尊重。
非遺要“火起來”,更要擴大市場,去積極擁抱新技術,煥發新的生機。我們看到隨著新技術同非遺的有機結合,非遺的傳播徹底突破了地域限制,借助互聯網+、VR等全新的打開方式,非遺IP在青年人群體中間成為時尚。例如,某武俠游戲聯合“天下第一苗寨”西江千戶苗寨及3位苗族代表性非遺傳承人深度合作,在劇情、建筑、服飾中加入苗族文化元素,讓更多年輕人對非遺產生探究的興趣,而來自中國古老的文化精粹,也在走入尋常百姓家的同時,以數字時代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傳承下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通過一代又一代人在延續光輝的同時,開創性地傳承下去。相信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會有更多人才加入傳承人的隊伍,加入保護非遺的隊伍,讓非遺更好地融入中國人的生活日常,為非遺保護傳承注入時代新活力。
上一篇
下一篇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