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鐘哲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于弘揚中國茶文化很有意義。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開始種茶、采茶、制茶、飲茶,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茶品達2000多種。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千百年來,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萬里茶道回響的馱鈴,讓中國茶等跨越國界、走向全球,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位列世界三大飲料之首。茶也因此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成為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包括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是茶文化的重要內涵,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11月29日,這一中華民族的文明成果,在摩洛哥拉巴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寶庫作出的又一貢獻,是中華文化的又一張亮麗名片。
截至目前,中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數量位居世界第一。至今中國已經公布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多達155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3068名,并對上千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記錄。這從側面折射出世界唯一綿延不絕、發展至今的中華文明的豐蘊博大、璀璨奪目。這是中華文明的載體,亦是中華文明的見證,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和非常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反復強調要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1年他在廣東潮州考察時提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2022年他在山西考察調研時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這些批示指示為不斷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為中國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提供了重要遵循。
講好中國故事,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條重要路徑。要抓住“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契機,讓中國茶文化發揚光大,在全球產生更大影響,也讓中國茶插上翅膀、飛遍全球,推動飲茶成為時尚。去年,在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下,中國茶葉外貿頂住多重壓力,茶葉出口36.94萬噸,金額達22.99億美元,平均單價6230美元/噸,出口量、額、價均創歷史新高,交出了令人振奮的成績單。講好茶葉等中國非遺故事,不僅可以守護好中華文化根脈,還能助力中國經濟加快復蘇、穩步增長。(責任編輯:樂水 安然 宇馨)
舉報/反饋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