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州文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主辦,北京仁達匯文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協辦,廣州翼·空港文旅小鎮承辦的2019非遺品牌大會在廣州舉行。21日上午,在廣州塔二層慶典大廳,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陳通,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汪一洋等上臺啟動2019廣佛國際民藝周暨2019非遺品牌大會,這也是非遺品牌大會首次與廣佛國際民藝周聯合發布啟動。
本屆非遺品牌大會以“國潮·非遺”為主題,圍繞傳統工藝資源如何轉化為“國潮”時尚品牌的主題展開討論。大會邀請政府部門、非遺傳承人、時尚品牌代表、設計師、專家學者等業界大咖齊聚一堂,發掘和運用傳統工藝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藝理念,培育民族特色知名品牌,實現傳統工藝振興。
廣東省文化館館長、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毛凌文在致辭中向各位嘉賓介紹了廣東省非遺保護工作的情況,并表示近年來通過非遺的調查、記錄和保護工作,著力構建非遺保障體系,積極發揮政府主體責任,促進了嶺南非遺的傳播、展示和交流,讓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提高了非遺的影響力。也正因此,實現了中國非遺品牌計劃的落地,有助于非遺當代價值的實現、傳遞以及增值。
自2018年以來,文旅融合的步伐越來越快,“非遺+文創”,“非遺+旅游”,“非遺+扶貧”等“非遺+”現象越來越多……非遺被賦予越來越重要的文化使命。本屆品牌大會的內容圍繞“國潮·旅游·非遺”“國潮·文創·非遺”兩個議題進行展開,與會嘉賓分別分享了各自所在領域與非遺的緣分,以及如何利用非遺打造“國潮”品牌,以非遺品牌作為驅動力,帶動相關的文創與旅游品牌成長故事。
“國潮·旅游·非遺”,非遺助力文旅融合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教授,公共文化與創意設計系系主任楊紅、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文旅局黨組書記戴慧玲、浙江杭州小巷三尋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的鄭芬蘭、廣東恒信基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鐘優西、北京理想梧桐集團的總裁宋煒、北京非遺技藝傳承理事會理事李媛媛六位嘉賓圍繞“國潮·旅游·非遺”這個主題,在非遺與旅游融合主要路徑、非遺助力鄉村振興、非遺如何助力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等方面進行了對話。
戴慧玲書記介紹了南岳廟會如何運用非遺元素打造游客體驗的IP,用“非遺+研學”“非遺+演藝”“非遺+產業”的發展模式,從而構成了以非遺為主要核心內容旅游產品進行傳播營銷,帶動了南岳衡山這一大品牌的發展。
鄭芬蘭介紹了如何通過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結合,把土布紡織技藝推陳出新,帶動手工紡織技藝的發展,助力精準扶貧,成為浙江杭州知名的文創品牌。
鐘優西董事長,以2019非遺品牌大會的舉辦地廣州翼·空港文旅小鎮為例,重點介紹了非遺在“鄉村振興”中的功能和作用。
宋煒總裁認為通過旅游可以讓非遺可以獲得更有價值的保護,從而實現更多的市場價值,也可以從這一渠道讓更多的非遺走向資本市場,同時也可以讓旅游通過搭上非遺這一橋梁獲得更多的資本價值。
李媛媛理事也發出了自己的觀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讓旅游更美好。”她認為旅游從行為轉變到生活方式,文化是其中的催化劑,而非遺是這個“催化劑”的核心。
楊紅教授作為本場對話的學術主持人,她在最后總結中認為非遺和旅游的結合能否讓空間、讓線路、讓城市、讓街區變成一種潮流,讓非遺傳承人變成網絡紅人,讓非遺傳承的工坊變成網紅打卡地,這才是旅游與非遺結合的一個目標。
“國潮·文創·非遺”,以非遺為元素再設計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趙罡、北京相伯居朝達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葛京濤、恭王府博物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協同創新中心田野考察部主任沈華耀、浩仲六弈上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浩、亮了跨界生肖文創藝術館創始人張向陽、愛麗絲珠寶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嬌六位嘉賓圍繞“國潮·文創·非遺”這個主題,在非遺如何和潮品結合吸引年輕消費群體、非遺與再設計、如何打造非遺文創品牌等話題進行了對話。
葛京濤董事分享了相伯居“金鑲玉”這一珠寶制作技藝如何通過“非標”定制這一手段走向市場的經驗。
沈華耀主任通過恭王府博物館“錦繡中華”這一“國潮”品牌向各位嘉賓傳達了“大文創”的概念,以及設計“大文創”需要非遺傳播的介入,傳播是實現文創品牌的一個重要方面。
陳浩董事從數字營銷和服務體驗設計兩個角度論講述了非遺應該抓住新新人類的消費群體,通過社群化營銷和情感綁定來實現非遺品牌的價值。
張向陽女士認為非遺需要創意,讓產品給大家的生活帶來美感的提升,更靈動了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也讓更多消費者看到傳統文化的新表達。
徐嬌總經理認為非遺文創產品不僅是工匠技藝的傳遞,同時也是傳統文化氣韻精神的傳遞。
趙罡院長擔任本場對話的學術主持人,他結合自身主持的問卷調查項目,闡述了非遺品牌的概念,認為非遺文創品牌的核心就是發現非遺之美,把中國傳統的工藝運用到產品中,推動傳統工藝與文化創意的融合,從而讓更多人接受。
落實《中國非遺品牌計劃》,品牌強強聯合
為貫徹落實《中國非遺品牌計劃》,也是為促進非遺品牌建設,本屆品牌大會的尾聲,各方根據接洽,共同達成了合作的意愿,北京仁達匯文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與浙江杭州小巷三尋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達成了共同開發非遺IP的戰略合作,廣州文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與亮了跨界生肖文創藝術館就非遺品牌傳播交流達成了合作意向。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