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和遠方”的結合讓人們對美好生活充滿向往,旅游可以形成看得見摸得到的實景,而文化卻需要從精神和意識層面去品味和體驗。
攝影:孫明勝
近年來,文化產業方面最“時髦”的詞匯就是“非遺”,“非遺”將無形的文化形態具體地表現出來,讓社會更加容易去理解。比如樂器、歌舞、飲食、服飾,或者一種禮節、一個手藝,都屬于非遺文化的范疇。
攝影:宋哲吉
文旅職能的融合讓人們開始思考相關的產業融合、市場融合、理念融合等概念,那么,文旅融合工作如何開展?“非遺”也許是最好的突破口。
攝影:辛令文
目前,延邊共搜集包括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民俗等9大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00余項。其中17項進入國家級名錄。命名汪清百草溝鎮“象帽舞之鄉”等14個特色文化鄉鎮。
攝影:孫燕
在重大節日中,開展展示特色、展示技能、展示風采的群眾性文化活動。這些“非遺”工作成為延邊旅游業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旅游目的地豐富了內容、灌注了靈魂。
攝影:馬元柱
延邊文化藝術中心主任康英淑說:“延邊是全國非遺工作做得最好的地區之一,在省內率先成立掛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07年獲得國家文化部頒發的先進單位榮譽。國內很多城市都會來延邊學習交流工作經驗。”對于文旅融合,康英淑非常認可和期待,她表示,文旅融合后,非遺工作更被人們所重視,對文化傳承具有積極意義。傳統的觀光型旅游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以文化為內容的旅游更加吸引人。現在不少鄉鎮、社區、景區將非遺產品作為重要體驗項目,游客可以參與其中。通過穿民族服飾留念、操作傳統民族樂器、購買旅游商品等,可以增強游客的美好記憶,提升回味感和好感度。
攝影:李國忠
今年,延邊文化藝術中心計劃開展一系列“非遺”宣傳活動,比如在“文化遺產日”期間開展的阿里郎歌謠培訓,將從3月至10月,深入全州的社區、學校、軍營、廠礦等單位,免費為群眾講解阿里郎歌謠的來歷、內涵,教會演唱,與各族群眾共同感受朝鮮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攝影:孫明勝
8月將開展文化論壇,與國內外朝鮮族文學愛好者共同探討“孝”文化的含義。此外,秋夕活動等也將陸續開展。值得一提的是,《延邊經典文化人物口述史》(又稱藝術人生口述史)將于4月開機,該項目將為老一輩非遺傳承人錄制影像資料,通過他們的口述、介紹、演示,為延邊的“非遺”產業留下寶貴資料。
攝影:宋哲吉
康英淑說:“非遺工作存在資金不足、傳承人老齡化等困難,但就憑著對朝鮮族傳統民族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延邊的傳承人依舊不斷努力,竭盡所能的去保護和傳承。對于非遺文化,傳承就是最好的保護,我們要通過展示展演、研討會、培訓班等活動,在全社會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濃厚氛圍。讓‘非遺’不僅作為一種科教的歷史資料,更要‘鮮活’地存在于百姓身邊,讓更多人去了解、熱愛非遺文化,以全社會的力量去傳承和保護它。”
攝影:馬元柱
攝影:孫明勝
攝影:宋哲吉
攝影:凌思平
攝影:宋哲吉
攝影:陳芳
攝影:宋哲吉
來源:延邊旅游
圖文取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將在24小時內刪除。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